騎車經過福和橋時往台北方向這端
總會遠遠看到有幾棟看起來非常老舊的建物依山坡而建
某次和姐姐們去騎河濱也看到了這寶藏巖的地標
特地撥了個空來這邊一探究竟
往汀州路3段230巷14弄2號的坡道一路進來會看到寶藏巖
再往前走就是國際藝術村了
依照村落內的影片解說,這塊歷史聚落早期是徹軍來台的軍人住的
當時單身的軍人們沒有住所,所以政府就安排他們住在這裡
隨著這些單身軍人們一一成家,房子也住不下,該怎辦?
當時,他們就到河邊去撿石頭,一塊塊的堆疊自立家園
這間劉宅也是早期的雜貨舖,現還有人在居住中
又因為是身處在城市的邊緣,近山又靠河(新店溪)
所以蚊蟲還蠻多的,這無人的接待中心還備有防蚊液
看來是老舊老舊的,但抬頭一看有亮點!!!
像是手指大的小人形在顧這接待中心
半樓廣場,像是別人家的屋頂
裡面其實沒有什麼,說是看風景也看得不夠遠
自我想像的畫面是或許曾經是左鄰右舍下棋聊天的好所在吧
老舊的房子,陝窄的街道,上上下下的階梯
其實來到這裡,有種身處在九份的氛圍
現在的聚落已化身成為藝術村,不止台灣的藝術家不定時的住駐
也有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在這裡創作
像是防空洞廣場上的這片塗鴨牆是出自於泰國藝術家的作品
看似悲傷的免子緊閉雙眼,其實是用額頭上的單眼在冷眼看這世界
說是防空洞廣場,還真的有防空洞,只是現在是沒有開放的
緊鄰防空洞廣場的是一間名為閣樓的小型旅店
由原本的住家改造而成,房型有2人房到6~8人房
價位有點忘了,好像2人房要價3千左右,有興趣的請上網google
閣樓的大廳陳設簡單,有幾個很古式的傢俱
都說了是國際藝術村,所以櫃枱接待人員是操著有點口音的香港人
(不知妳們下次去接待人員是不是換別的國家來的)
個人倒對於大廳這唯一的座位區覺得喜愛
看出去的視野很不錯,看來住在這裡若是這樣的視野應該也可以很放鬆
因為是依山而建,裡面的路很多,隨便地走好像都有不同的景色
這差事劇團似乎也有在做公演,門前就是一個舞台,只是演出時間未知
藝術村裡很多店舖,以咖啡廳居多,但各有特色
原本想點個什麼消費一下,小小的繞了一下
店舖內的陳設反倒比飲料單還吸引我
但礙於無消費也不好厚臉皮的拍設內部
這間不知在做什麼的,外觀看起來很簡樸,今日是公休的狀態
有很多很多間像工作室,有些開放,有些則不開放
這間露比的點心茶會裡面擺滿了手作的小點心(不能吃的)
其實在這邊參觀也有個好處
因為這些藝術家們很專心的在創作,所以也不太管遊客
只要我們也尊重他們的作品不要亂摸,可以好好的欣賞
這塊招牌我覺得還蠻厲害的,裡面一樣不可拍照
這些店有個共同點是因為是原部落區的房子,所以空間還蠻小的
除了看一些創作作品之外,想像當時住在這樣的環境有些真的顯得擁擠
這是另一間的咖啡館
雖然是營業中,這間就不好進去亂晃了
蠻逗趣的後院,裡面也是簡單型帶點文青的氣息
藝術村的最裡面像是空屋一樣,牆上貼有很多的家書
寫著政府來要求這邊的村民搬走及學生來抗爭的過程
原本劉家的柑仔店也移到最底下來了
感覺上..藝術村只有這家柑仔店我覺得還有點保留了眷村意味
因為,看起來是真的當地的居民的經營的
門前也很多像是原村民聚集在一起聊天泡茶
旁邊則是有關當時聚落的記載
說真的,走了這寶藏巖國際藝術村一圈之後
其實我的心裡是很矛盾的
如果說是不捨這一磚一瓦被拆除而進行抗爭,那...基於人情上,好像有點同情
但,當時政府要求這些居民搬走要拆這片建物的理由是
因為並沒有所謂的建築工法而建在這片山坡地上
要是真的有什麼意外產生是會鬧出人命的
而經過一些學生去加入抗爭之後,這歷史聚落雖是保存下來了
但,當穿梭在這小巷弄間原本的老兵們都不見了(只剩下個位數幾戶)
看到的,反而是更多的年輕藝術家們住在這裡
不免想....到底抗爭的意義為何?若真的基於安全上的考量
是否真的要強制收回比較好,而不是老兵搬了換年輕的來住
這....好像有點哪裡不通了.....
個人見解囉~~還是把資料給大家了,週一休館嘿~~
http://www.artistvillage.org/?page_id=1098